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00 点击次数:161
《那年,我们都是军人》
"你说,咱们当兵的人,最怕什么?"李大勇抬起浑浊的眼睛看着我。
我一时语塞。眼前的老兵已不复当年的英姿,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沧桑。
"怕辜负。"他自顾自地说下去,"辜负信任,辜负期望,辜负那身军装。"
这是我退役后第一次见到老班长。二十五年过去,我从那个懵懂的新兵,到如今的团长。而他,却早已脱下那身绿装,在这偏僻的小山村过起了平凡的日子。
1985年的春天,我第一次见到李大勇。那时的他,是连队里出了名的好班长。
"新兵蛋子,你叫啥名字?"他站在我面前,目光如炬。
"报告班长,我叫张志强!"我挺直腰板,声音因紧张而颤抖。
"放松点,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。"他拍拍我的肩膀,"不过记住,当兵不是请客吃饭。"
那时的我,刚从大学毕业,满脑子都是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。可真正进了军营,才发现自己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。
李班长就是在那时开始手把手教我。队列训练时,他一遍遍纠正我的动作;野外拉练,他背着我走完最后一公里;夜间紧急集合,他总是第一个冲到我床前。
"志强,你小子有股倔劲,就是太死板。"他常这么说,"当兵要灵活,要懂得变通。"
记得有次夜间行军,我的脚扭伤了。他二话不说,把我背在背上继续前进。
"班长,放我下来吧,我能走。"我有些难为情。
"闭嘴,服从命令。"他喘着粗气,"咱们是一个班的,谁也不能掉队。"
就这样,在他的调教下,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,逐渐成长为连队的尖子。射击、投弹、战术,样样都拿得出手。
1986年底,连队要推荐一个提干名额。按资历和能力,李班长是最合适的人选。可就在这时,他却主动请缨去了艰苦的边防哨所。
"班长,你为什么要走?"临行前的晚上,我追问他。
他点了根烟,深深地吸了一口:"有些事,你现在可能不明白。等你当了班长,就懂了。"
直到多年后,我才知道真相。原来他是为了给我让路。因为他知道,以我的条件和表现,完全可以获得这个名额。
就这样,我提了干,开始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。而他,则在边防线上默默坚守,直到1990年因伤退伍。
"其实我不后悔。"现在的李大勇说,"看到你有今天的成就,我比谁都高兴。"
我望着他家简陋的院子,心里一阵酸楚。墙角堆着农具,几只老母鸡在院子里觅食。这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班长如今的生活。
"班长,你儿子呢?"我问起他的独子。
"小峰啊,去年考上了军校。"说起儿子,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,"那小子,比他爹强多了。"
我知道,李大勇这些年过得不容易。妻子早逝,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。但他从不向人诉苦,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骨气。
"班长,我有个想法。"我郑重其事地说,"现在部队正在招退役军人做文职,我想推荐你去。"
他愣了一下,随即摇头:"算了吧,我这把年纪了,还是安心种地好。"
"不,班长,这是命令。"我第一次用命令的口吻对他说话,"就像当年你教我的,当兵的人要有担当。现在,轮到我来回报你了。
"
他沉默良久,最终点了点头。
一个月后,李大勇重新穿上了军装,虽然是文职,但那挺拔的身姿,仍如当年般令人敬佩。
"报告团长,文书李大勇报到!"他站得笔直,目光如炬。
我看着他,仿佛回到了当年第一次见面的场景。只是这一次,角色对换了。
去年,他儿子从军校毕业,分配到了我们团。看着父子俩并肩站在军旗下宣誓的场景,我知道,这是对李大勇最好的回报。
"班长,记得你当年教我的第一句话吗?"某天晚上,我们坐在营区的小树林里话家常。
"记得,当兵不是请客吃饭。"他笑着说。
"可你没说完,"我接过他的话,"当兵更是一种传承。"
他点点头,眼里闪着泪光。
今天,我又来到那个小山村。李大勇的老屋已经修葺一新,院子里种满了他爱的月季。
"志强,你说咱们当兵的人,最怕什么?"他又问起这个问题。
我笑了:"班长,我们什么都不怕。因为我们知道,肩上的担子,自有后来人扛起。"
远处,他的儿子正带着新兵训练。响亮的口号声回荡在军营上空:"一二一,一二一......"
【结语】
军营是一所特殊的学校,教官是最严厉的老师,战友是最真诚的同学。在这里,我们学会的不只是军事技能,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。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,那些默默付出的人,都将永远镌刻在军旅岁月里,成为最珍贵的回忆。
因为我们知道,军人的精神,永远不会随着军装的脱下而褪色。它会像接力棒一样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